智力障碍(MR)又称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脑受到器质性的损害或是由于脑发育不完全从而造成认识活动的持续障碍以及整个心理活动的障碍。 由于遗传变异、感染、中毒、头部受伤、颅脑畸形或内分泌异常等有害因素造成胎儿或婴幼儿的大脑不能正常发育或发育不完全,使智力活动的发育停留在某个比较低的阶段中,称为智力迟滞。由于大脑受到物理、化学或病毒、病菌等因素的损伤使原来正常的智力受到损害,造成缺陷,则称痴呆。
	病因
	1.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如先天愚型等占弱智儿童5%~10%。基因突变如先天性代谢异常病属于此类。
	2.产前损害:包括宫内感染、缺氧、理化因素如有害毒物、药物、放射线、汞、铅、吸烟、饮酒、吸毒、孕妇严重营养不良或孕妇患病。
	3.分娩时产伤,窒息、颅内出血、早产儿、低血糖、核黄疸、败血症。
	4.出生后患病,包括患脑膜炎、脑炎、颅外伤、脑血管意外,中毒性脑病,内分泌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癫痫等。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缺乏自信;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1.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脑、脊液生化检查、头颅X线及CT检查、脑血管造影、脑电图、诱发电位、听力测定、染色体分析,垂体、甲状腺、性腺、肾上腺功能测定,病毒(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原虫(如弓形体)及抗体检查等。应根据诊断需要选择有关项目。
	2.神经精神系统检查。
	3.智力测验和行为判定
	轻度MR多用智力测验,重度以上MR采用智力测验方法往往有困难,必须依靠行为评定量表,而评定量表对鉴别轻度MR不及智力测验可靠。因此两种方法应配合使用,对检查结果必须综合分析。
	1.智力障碍儿童的智力显著低于正常人的平均智力水平。正常人的平均智商为100。当一个儿童的智商为100时表示智力正常,假如一个儿章的智商在70分以下,他的智力就被称为“显著低于”平均水平(简化为“智商低于70分”)。智商低于70分的儿童,在100个同龄儿童中仅有两个。
	2.智力障碍的发病通常在发育年龄阶段,具体讲在18周岁以前。这一条规定将发育期出现的智力障碍与成年后各种原因造成的智力障碍进行了区别。智力障碍的发病率一般不超过2%。有的智力障碍儿童同时伴随一定程度的异常行为和心理疾病,也会影响他的日常社会生活。根据新的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障碍问题,因为社会适应障碍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功能和如何参与社会生活的问题。
	3.智力障碍儿童在日常社会生活适应方面具有明显的障碍。小年龄的智力障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动作、语言发展迟缓,不会人际交往,上幼儿园或小学比较困难。
	儿童有明显的智力低下大多数在婴儿期就容易识别,然而轻度弱智往往进入小学之后学习困难才发现。若发现有运动发育落后,对外界反应迟钝,语言发育差,表情呆板或有特殊面容者,应尽早到医院检查,以便及早诊断,作出相应的治疗。
	有些先天性代谢异常病,例如苯丙酮尿症、同型胱氨酸尿症、枫糖尿症、组氨酸血症,半乳糖血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克汀病)等,若能在新生儿期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病儿智力可免受损害或病情得到控制。以苯丙酮尿症、克汀病为例,如能在生后3个月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多数智力可以恢复正常,超过6个月治疗,几乎不可避免地智力受到损害,如果3~4岁以后再治疗,病孩的身体发育亦有困难。克汀并苯丙酮尿症,在早期症状不典型,很难发现,往往出生后数月之后才能发现,但这时却已到了难于治疗的程度,智力障碍很严重了。因此,有不少国家对上述遗传病在新生儿期就进行筛查。
	减少弱智儿童的发生,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宣传教育工作,避免近亲结婚,对严重遗传病尽量动员绝育术。
	避免早婚和超过40岁妇女高龄生育,因为容易使染色体异常发生先天愚型。
	做好产前保健检查,提高处理难产的技术,减少产伤,有条件的地区对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的筛查,及早发现,早期治疗,减少弱智儿童发生。
	弱智与智障有什么区别?
	(一)智障儿的主要特征
  1.学习速度缓慢或缺乏,对于学习到的事物很难类化或转移到日常生活当中 理解力不好,所以在学习抽象的事物上有困难 
  2.记忆力方面,看到东西容易忘,要他们在短时间记住一件事情会有困难,而且要不断不断地学习才容易记住,不会忘记。
  3.举一反三的能力及用过去的经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
弱智
  严格地讲,弱智是一组症状,是由某些疾病或其它有害因素引起的,它本身不是一个疾病单元。在轻度弱智患者中,有的有大脑萎缩、脑发育不良或伴发共济失调。
(二)弱智患者的学习与记忆能力有哪些特征?
  1、感知速度减慢,接受视觉通路的刺激比听觉刺激容易些;
  2、注意力严重分散,注意广度非常狭窄;
  3、记忆力差,经无数次重复方能学会一些知识,若不重复学习,又会忘得一干二净;
  4、言语能力差,只能讲简单的词句;
  5、思维能力低,缺乏抽象思考能力、想像力和概括力,更不能举一反三;
  6、基本无数字概念,靠机械记忆能学会简单的加减计算;
  7、情绪不稳,自控力差;
  8、意志薄弱;
  9、交往能力差,难以学会人际间交往; 
  10、喜欢音乐,能倾听歌曲或乐曲,亦可主动模仿。
	智障儿童的心理特征
	智障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有共性,二者的心理都是随年龄增长而向前发展的,但智障儿童比正常儿童发展迟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感知觉的特征表现为:
	1.感受性慢和范围狭窄;2.视觉敏锐性下降,听觉分辨能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灵敏;3.其它感觉反应也较为迟钝;4.知觉恒常性也不及正常儿童。
	注意的特征表现为:1.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意注意占优势;2.注意范围狭窄,可接受的信息量少;3.分配与转移比正常儿童差。
	记忆的特征表现为:1.记忆缺乏明确目的;2.识记速度缓慢;3.记忆容量小;4.保持不牢固,再现不精确。
	语言的特征表现为:1.语言出现的时间晚;2.发展速度慢;3.词汇存储量少;4.智力受损程度越重,语言发展水平越低。
	思维的特征表现为:1.多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阶段,缺乏分析、综合、抽象的概括能力;2.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很难根据条件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定向和思维方式;3.思维缺乏独立性和批判性。
	情绪与情感的特征表现为:
	1.情感幼稚,不稳定;四五岁大的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往往和两三岁的正常儿童一样,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会突然大哭大闹,老师讲一句话表扬他,马上就破涕为笑。
	2.情感流露在外;智力障碍儿童的情感大多流露在外.内心的体验较缺乏。所以要知道他是高兴还是不高兴,从脸上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
	3.情感体验的强度与引起情感的外部刺激的强度不一致;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一个小朋友拿走了智力障碍儿童的一只皮球,他可能爆发出极大的愤怒,很长时间平静不下来。可是如果妈妈生重病了,他却若无其事,照样去玩。
	4.情感的调节能力差;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儿童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到五六岁时能够控制自己的多种情感,能够克服困难,努力完成一定的任务。可是智力障碍儿童却不是这样,他们在很长阶段只是受机体的本能需要和**所支配,很难按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行为标准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甚至到六七岁,还是一味地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人不同意,他们就会大哭大闹。
	5.高级情感发展迟缓;所谓高级情感是指由于精神方面的需要而引起的那种情感,如荣誉感、责任感、集体观念等。智力障碍儿童往往到了八九岁还不具备这种情感。
	6.病态情感;有不少智力障碍儿童还有病态性的情感。有的表现为情绪忽然高涨,高兴得乱嚷乱叫;又时常为一点小事不愉快爆发出极大的情绪反应,如尖叫、嚎哭;也有时表现为感情淡漠,对什么都不关心。正常儿童那种有分寸的兴奋和激动在他们身上无影无踪。
	意志的表现特征为:
	1.没有目的;智力障碍儿童做事情时没有预定目的,做一步算一步,没有针对性。比如,一个6岁中度智力障碍的儿童在老师指导下,搭积木。他搭了三块方积木,像塔似的。老师表扬了他,并问他:“待会儿你要搭什么?”他只会看看老师,没有回答,因为他没有预定目的,不知道要搭什么。
	2.不会想办法;智力障碍儿童遇到困难就放弃,不知道想办法去克服,而是马上找老师或别人帮助解决。
	3.行为缺乏自制力;智力障碍儿童不会主动抑制情绪冲动,面临一些不满意的事,马上大吵大闹,难以平息。
	日常生活自理特征表现为:
	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通过训练可以学会一般的生活自理技能;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自理技能的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专门指导,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但能很大程度地改善其生活质量。
	社会行为与人格特征表现为:
	1.独立自主能力差,在集体中不大会做事;这种情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能力差,许多应该在这个年龄段能做的事,他们却不会完成;另一方面也由于别人不给他们机会,事事包办,因而养成了他们的隋性,连最基本的技能也学不会。
	2.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简单;智力障碍儿童很少主动与其他儿童友好交往,他们如果想与其他儿童交往(比如想要对方一个玩具,想骑~下别人的小三轮车),总是先去找老师,他们只想到找老师满足自己的要求。
	3.自我意识差;智力障碍儿童不知道自己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或者在学校里处于什么位置,也不关心别人怎样评价自己。
	4.非常固执; 智力障碍儿童一旦想做什么、想要什么,就非得要做、要实现,全然不管别人怎么想。       
	5.是非观念薄弱;比如在公共场所不要乱跑,不要大声讲话等规则,智力障碍儿童全然不懂。假如有机会到超市、游乐场所,他们就乱跑,并且大声吵闹,受到阻拦也不听,还说“没打”(指没打人),他们只知道打人不好,不知道乱跑乱叫也不好。
	6.常有不可遏止的冲动;当听到院子里有汽车的声音时,呆在屋内的一个4岁智力障碍的儿童马上就冲出去,不管老师怎么批评。有时几个小朋友在院子里一起玩,一个智力障碍儿童会忽然莫名其妙地大声哭闹起来,表现出十分惊恐的样子,问他怎么回事,他却回答不上来,但还是很冲动地哭闹。
	7.毫不顾及他人;在一个特教幼儿园里,老师发玩具给小朋友玩,智力落后的儿童总是抢自己喜欢的,不知道应当相互谦让,因此常常发生冲突,只有老师出来劝阻才肯罢休。
	8.缺乏自信;智力障碍儿童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缺乏自信,倾向于“求助他人”,对他人,特别是对老师过度依赖。